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政黨研究 > 正文

歐洲社會民主黨的轉型與困境

社會民主黨,有些國家又稱社會黨或工黨,是當今歐洲政壇的主流左翼政黨,是戰(zhàn)后歐洲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隨著戰(zhàn)后歐洲社會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尤其是上個世紀末蘇東劇變、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社會民主黨為求生存、求發(fā)展進行了重大的思想理論乃至組織轉型。這種轉型一度使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出現復興,但也無疑造成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和后果,成為其日后危機的誘因。

  在左右競爭的政治格局中,左翼顯然處于劣勢

社會民主黨轉型和調整的核心動因是要復興社會民主主義,實現上臺執(zhí)政的愿望。其主要措施是,在思想上,各黨逐步地淡化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主張,更多地接受了新自由主義主張;在組織上,由工人階級政黨進一步向“全民黨”轉型;在理論政策上,更多地借鑒乃至接受了歷來屬于保守主義的傳統(tǒng)主張。這種調整與轉型以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托尼·布萊爾領導的工黨、德國格哈德·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法國里昂內爾·若斯潘領導的社會黨為代表。他們提出的一系列旨在使社會黨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現代化的改革措施,在英國體現為第三條道路,德國是所謂的“新中間道路”,法國則要構建現代社會主義,其核心是要在傳統(tǒng)的社會民主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革新社會主義。

在第三條道路等稱呼的指引下,歐洲社會黨人在實踐中拋棄了意識形態(tài)的信條,崇尚“沒有什么左派、右派區(qū)別,只要行得通就是好政策”。這些改革措施確實一度導致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使當時歐盟15個成員國中出現了13個中左政府,出現所謂“粉紅色的歐洲”。但與此同時,改革措施也引發(fā)一系列問題和挑戰(zhàn)。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第三條道路的弊端暴露無遺。實際上,在危機爆發(fā)前后的一些選舉中,一些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已開始失去地盤,處于守勢。2009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更是社會黨選舉失敗的分水嶺。英、法、德等大國的左翼候選人紛紛敗下陣來,中間偏右的主流派候選人普遍勝出;甚至少數極右的黨派候選人也跨越“門坎”而首次當選。在左右競爭的政治格局中,左翼顯然處于劣勢。2012年5月,法國社會黨奧朗德雖然成功地當選為法國總統(tǒng),扭轉了左翼的頹勢。但奧朗德的當選與其說是社會黨理論政策的創(chuàng)新,倒不如說是薩克齊執(zhí)政不得人心而導致選民對其深深厭惡的結果。

令人感到費解的是,歷史上每當經濟危機發(fā)生時,往往是左翼政黨在選舉中比較容易勝出的時機,因為危機反應了自由放任式的資本主義的弊端,這時則需要主張國家干預的社會主義者上臺治療病癥。但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恰恰相反,選民并不買左翼的帳,左翼政黨遭受重挫。德國社會民主黨得票率僅為20.8%,創(chuàng)下該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任何一次全國性選舉中的新低。同樣遭受打擊的還有英國執(zhí)政的工黨,該黨不僅以大比數輸給競爭對手保守黨,而且還被力量單薄的英國獨立黨打落到第三位,嚴重動搖了布朗首相的管治威信,致使英國工黨迎戰(zhàn)2010年選舉信心受挫!

  社會民主黨人陷入意識形態(tài)的茫然狀態(tài)

歐洲議會左翼選舉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是,面對金融危機,左翼沒有提出一套應對金融危機的良策。多年來,歐洲社會黨人雖然一直在警告批評無節(jié)制的市場經濟會帶來惡果,但只是批評,沒有提出被廣泛接受的政策。從如何保護勞工的權利到怎么樣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再到是應該保護社會福利制度還是改革社會福利制度等重大問題,各黨都政策分歧,難以形成共識性政策,從而不能展現社會黨人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但從深層次分析,左翼政黨屢次挫折和失敗,也折射了社會黨人在全球化背景下轉型及由此產生的涉及意識形態(tài)、組織基礎、執(zhí)政聯盟和執(zhí)政策略而造成的身份危機。

在傳統(tǒng)的政黨政治中,意識形態(tài)的鮮明差別是各主要政黨的標志之一。與保守的右翼相比,左翼政黨尤其強調自己的公平、正義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但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最近發(fā)生的社會民主主義復興的十幾年中,無論是英國工黨還是大陸的社會民主黨,在實現政黨的現代化過程中,恰恰是淡化意識形態(tài),強調超越左右,走第三條道路,要在傳統(tǒng)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間進行折中。因而,許多社會黨強調實用主義,淡化意識形態(tài),主張“少談一些主義,多解決一些問題”。這樣在許多黨內,不僅意識形態(tài)被束之高閣,而且政治家談到意識形態(tài)這個詞匯就有點別扭。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既非左派又非右派,我就是我;舊的意識形態(tài)已被歷史的力量所壓倒,我只對當前產生效果的東西感興趣”。無論是英國工黨的第三條道路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新中間道路”,其實質是放棄社會主義目標,接受新自由主義主張。

這樣,工黨及社會民主黨在實踐中雖名為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但卻行新自由主義之實,強化了新自由主義及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的力量,社會主義被逼入墻角。一旦金融危機爆發(fā),新自由主義的弊端暴露無遺,一度被宣稱為靈丹妙藥的意識形態(tài)黯然失色,回顧過去似更不現實。由此,社會民主黨人陷入意識形態(tài)的茫然狀態(tài)。

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危機

超然于“左與右”的意識形態(tài),必然要求組織上和選舉中爭取中間支持者或中間選民,其結果必然造成黨的組織危機,涉及黨的群眾基礎、黨員參與、利益表達等方面的危機。首先,由于黨的隊伍擴大,使黨在利益整合時更加困難。社會黨強調超越左右的目的是要在選舉中做贏得最大多數選民的“全民黨”。這就必然要淡化黨的階級基礎,盡可能吸收工人階級之外的其他群體,客觀上帶來黨內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造成黨面臨著組織整合的危機。以黨內新加入的環(huán)境保護者和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兩個群體為例,環(huán)境保護者往往反對發(fā)展工業(yè),他們主張減少造成污染環(huán)境的工業(yè)生產,而這恰恰危及到部分藍領工人的利益。因為,他們正是在這些工廠中工作,并以此為生的。這樣,黨內僅有的藍領工人自然不滿。

其次,擴大的黨的支持者,結果導致黨顧此失彼,爭取到了新的支持者,又喪失了傳統(tǒng)的支持者。20世紀末,由于傳統(tǒng)工人階級的萎縮,社會民主黨的政策逐漸向社會中上層人們的傾斜,也招來眾多社會下層群眾的不滿,他們開始放棄對“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社會民主黨的支持。正所謂左翼固然一時獲得了中間派選票,卻開罪了鐵桿左派,加速了左翼分裂,導致大批原來的社民黨基本群眾轉向極左或極右政黨。法國社會黨由于十幾年在野,左翼內部缺乏團結,聲望一蹶不振。這些年來法國左翼力量的“多樣化”趨勢日益突顯,光怪陸離的政黨不下十幾個,光是各種牌號的托洛茨基政黨就有好幾個,分散了左翼選票。意大利左翼的分裂更是慘不忍睹。左翼民主黨幾經分化組合,已經拋棄左翼的名稱標志,自稱為民主黨,徹底成為一個后意識形態(tài)、后社會民主主義的“美國式”民主黨。

毋庸置疑,全球化社會經濟的急速轉型似乎使世界“扁平化”了,因而滌蕩著舊有的意識形態(tài)認同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階級結構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終結”,人們的社會地位、經濟和財富結構、知識結構和身份認同等各方面的差異總是存在的,這些因素也是意識形態(tài)分化的重要因素。而冷戰(zhàn)后時代的全球化在促使世界“扁平化”和人們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同時,卻無可避免地造成了“贏者”和“輸者”的分化,這必然又反過來促使不同類型的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各有所持。因此,新工黨及這些現代化的政黨具有做“全民黨”的政治意愿,但卻缺乏一個意識形態(tài)上堅實的“全民共識”基礎。

再次,與全民黨的目標相背,社民黨正由群眾性政黨向精英性政黨演變,結果導致黨員在黨內參與功能下降,領導作用上升。這種變化與信息化時代媒體在政治中發(fā)揮的作用密切相關。鑒于媒體對政治運作的影響突顯,社會民主黨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利用媒體來宣傳自己,將媒體作為贏得選舉的重要工具。這不僅因為黨的綱領政策在多數情況下要因媒體運作的需要而改變,而且黨的領袖要考慮媒體的喜好而產生。這就要求黨的活動必須配合領袖在媒體社會中的表演而展開,結果是黨的領袖可以通過將自己意見直接訴諸媒體而不是普通黨員來施加對黨的影響。黨與媒體、黨的領袖與普通黨員關系的這些改變,給社會民主黨帶來了眾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因黨的領袖作用突出、普通黨員地位下降而帶來的組織危機。因為在媒體社會中,廣大黨員在表達政治目標、傳播綱領政策、影響選舉結果等方面的作用相比于他們在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時的情況,是大大降低了,這必然會減小他們加入黨組織的動力、降低他們參與黨組織活動的熱情。

社會民主黨的執(zhí)政聯盟危機和執(zhí)政危機

與黨的意識形態(tài)危機和組織危機密切相關的,是黨的執(zhí)政聯盟危機和執(zhí)政危機。由于社會愈加多元化以及左翼陣營力量的分散,社會民主黨在許多國家選舉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單獨組閣愈加困難,聯合執(zhí)政成為常態(tài)。

20世紀后期,社會民主黨要代表的群體擴大了,固定選民卻減少了。這主要是由二戰(zhàn)后歐洲社會利益群體的分化造成的。在眾多利益群體面前,社會民主黨已經不能旗幟鮮明地代表單一階層的利益。面對社會分化,社會民主黨的執(zhí)政地位受到很大挑戰(zhàn),它只能通過與其他政治組織結盟的方式,在選舉中勝出。但是,選舉或者是執(zhí)政聯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屬于同一陣營的各政黨之間雖然會因為某種需要而合作,但已有的信任不足經常會出現互挖墻角的現象,一旦分歧嚴重極容易導致政府危機,甚至重新大選。以德國社會民主黨與綠黨的紅綠聯盟為例,雖然兩黨是合作關系,但兩黨間此消彼長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包括工會在內的公民社會組織與社會民主黨也有許多矛盾。對于社會民主黨來說,憑借黨際合作得到的執(zhí)政地位并不是很可靠的。

政黨聯合雖然是歐洲政黨政治的常態(tài),政黨聯合也一般以意識形態(tài)接近為基礎,但由于歐洲政黨的趨同,超越左右的政黨聯合越來越多,即政黨不再追求意識形態(tài)的近似,反而具有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政黨也開始走在一起。如2010年英國自由民主黨與保守黨聯合,德國社會黨與基民盟的聯合,以及最新的意大利中左聯盟與貝盧斯科尼自由黨的聯合。他們純粹是為了執(zhí)政而聯合,政策差異較小。

政黨趨同,導致政黨競爭性質發(fā)生變化,意識形態(tài)之爭正讓位于執(zhí)政能力之爭。由于左右趨同,在施政方針上,社會黨大多借鑒了保守黨的政策,占據中間陣地,但一旦中間派因各種原因而琵琶別抱,社會黨就會“左右不是人”。施羅德政府減少福利的制度改革,就把大批原來的社民黨基本群眾推向了左翼黨。而且,當右翼政黨明白左翼勝利的原因后也如法炮制,這樣,左右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而是誰更有執(zhí)政能力的競爭。如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后《紐約時報》解釋歐洲左翼的困境所說,是因為右翼向中間靠攏,在醫(yī)療福利、環(huán)境保護等題目上采納了原屬左翼的一些立場。如果屬實,可以說是右翼如法炮制左翼“第三條道路”的成功,并且更上一層樓,在爭取中間派的同時,保持了右翼陣營的一體性。

總之,社會黨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實現轉型之后嘗到了變革的紅利,但這種轉型引發(fā)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凸顯起來,有些是涉及到其生存的深層問題。如法國《世界報》2008年11月8日發(fā)表的《社會民主黨產生身份危機》一文指出:歐洲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派陷入了存在危機……他們當政時(例如德國和英國),其政策不得人心,當他們處于在野黨地位時(例如法國和意大利),面臨強硬的右翼勢力,無計可施,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在公眾中也不受信任。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社會民主黨   歐洲   困境